一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发祥于上海,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20世纪初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等。
一开始因表演人员大部分是男性农民,故称男班。1917年,小歌班来到上海,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并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20世纪40年代,越剧传入温岭。温岭县殿洋越剧团是较早出现的越剧团之一,演出的剧目有《双金花》《陆文龙》《秦香莲》等,当时是用温岭方言演唱。
1951年,温岭越剧团成立。到了70年代,团长陈彩霞率演员去上海越剧院学习,回温后上演《祥林嫂》,引起轰动。1991年,在省第二届“小百花”调演中,青年演员黄美菊获优秀小百花奖,是台州地区唯一的获奖演员。遗憾的是,1992年温岭越剧团停止了演出。
温岭越剧团表演《珍珠塔》
不过,没了温岭越剧团,温岭人并不缺戏看。在此之后,温岭的民间剧团迅速发展,登记在册的就有16个。其中,友谊越剧团、映山红越剧团、丹艺越剧团、青年越剧团等民间剧团,还获得过国家、省或地级的嘉奖。
温岭民间剧团的兴旺,甚至在全国引发轰动。1999年央视三套播出了《温岭民间剧团》专题片,还有中国戏曲学院傅谨博士对温岭民间职业剧团跟踪考察7年半,著成《草根的力量》一书。
二
在很多人的回忆里,温岭的越剧演出很火。火到什么程度呢?
“虽然是晚上演出,但下午已经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了,估算应有1000人不止”“小商贩借机云集,热闹非凡”,这是温岭乡村越剧演出常见的一幕。
这些越剧演出一般是为当地庙会活动而举办,因此也称社戏。如果村里没有建好的戏台,还会临时搭起戏台子。头天晚上的演出,按照惯例先演个吉祥剧《踏八仙》,其间会有一位扮演“东方小仙”的小生演员将糖果之类的撒向看戏的观众。大家会纷纷争抢,将能抢到视为好兆头。
接下来正式演出开始,会连演5天或者7天,每天分为下午和晚上两场(第一天仅晚上一场),接连上演《孟丽君》《梨花情》《一缕麻》《西园记》《盘夫索夫》《碧玉簪》等经典剧目。
台上演员演译得声情并茂,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情绪也跟着剧情悲喜起伏。
社戏的热闹不仅在戏里,还在整个戏场里。大人们碰到熟人,都要寒暄几句、聊聊近况,这时的戏场也成了社交场。孩子们很难在台下板凳上安份地坐着,总会到小吃摊一饱口福,或者到玩具摊寻找新奇玩具,将戏场变成了游乐场。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社戏》里这样写道。想来,温岭人的看戏热情,也应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