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气象学的朋友可以考察一下,那个时期中原大地是否处于干旱大周期。
中国大一统思想和实践的物质基础或经济学基础显然是地理因素造成的: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横贯东西,上下游地区如果不是处于同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之中,必然长期征战,社会运行成本太高,远高于一劳永逸的统一战争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示意图:黄河与长江东西纵贯中原大地。
2,因为“壅泉”或“壅”只是一种行为表述,而不是一项技术的专用术语,所以,“壅防百川”未必是在出现“壅泉”这个概念之后才出现的事情。只是共工“壅防百川”这件事在当时不叫“壅防百川”而已。
如果共工的事情出现在春秋时代,在时间上就太晚了,此时已经不是部落社会了,此时发生的事情也不会成为神话,而是会被写进历史。
而且共工是与尧舜禹同时代或之前的人物,因此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壅防百川”也不可能发生在春秋时期。
人们普遍认为古人治水经历了“先堵后疏”的过程。“以堵治水”者先是共工,后是鲧(gun3);“以疏治水”者是鲧的儿子禹(yu3)。
传说鲧继承了共工“壅防百川”的方法,但如果共工“壅防百川”不是在治水,那么鲧采纳其技术治水的说法就不能成立了。
“那么实际上鲧是如何治水的呢?”
《山海经》里有一句话:“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被解读为鲧使用“息壤”进行“堵”(“堙”),这也是古人治水“先堵后疏”这一说法的依据之一。
但是赵逵夫教授注意到历史上有很多鲧建立城郭的记载,并和其治水任务有关,于是得出结论:“封闭性堤防,也即能够抵御洪水侵袭的城郭,应是鲧所首创。”
这些记载包括(原引文中有错别字,已修正):
《世本·作篇》:“鲧作城郭”。
《吕氏春秋·郡守》:“夏鲧作城”。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尧听四岳之言,用鲧修水。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筑城造郭,以为固国。”
《通志》:“尧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仞之城。”
因此,鲧的治水方法不是“堵”(因为根本堵不住),而是“护”:用围堤保护城池,让洪水“过而不入”。
结尾
但是,这种办法兴师动众,保护范围也非常有限,广大田野只能被淹没,导致农作物绝收。
而且黄河泥沙导致河床不断抬升,护城的大堤被迫越筑越高。一旦堤防崩塌,洪水居高临下、奔腾而来,城中民众将遭遇灭顶之灾。
于是鲧的儿子禹汲取教训,疏通河道,避免水位过度上涨,获得了成功,成为千古传奇。
鲧消极地“护”重点区域,被动地等待洪水来袭;禹则主动地“疏”,从源头上缓解或消除洪水对广大地区的威胁。这个进步过程符合人类社会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应对措施这一客观规律。
来源:水利学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