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聲、琴韻、靜而美

琴聲、琴韻、靜而美

中国琴乐的发展,若以唐为界,总的趋向是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发展。若结合演奏技法的变化来说:唐和唐以前多繁声促节的右手套头指法,讲究的是早期《广陵散》等曲体现的气势、力度和节奏;中唐开始,特别是宋以后,右手套头指法开始分解为声少节缓的单声指法,左手指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是后期《潇湘水云》、《忆故人》等曲体现的对意境、情趣与韵味的追求。这种转变的产生,除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外,也是琴乐本身在艺术上进一步深化的反映。在整个艺术领域,这种艺术思潮的首倡者是中唐的司空圆。后来宋代的严羽和明清间王渔洋又加以新的发挥。就琴的领域而言,唐代薛易简《琴诀》「声韵各有所主」、北宋成玉《琴论》「弹琴如参禅」已肇其端,明末徐上瀛《溪山琴况》「神游气化」则达其颠。琴作为服务于艺术的乐器,其琴声、琴韵的审美取向,包括其形制结构和造琴工艺,当然不可能不受到这种艺术思潮的制约。

中国土地辽阔,南北各地风土人情、语言习俗及音乐的地方风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唐代古琴大师赵耶利曾经指出:「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蜀、吴两地琴乐的不同风貌,必然会影响到琴的制作和琴声的审美取向,文献记载,唐代最有名的造琴大师蜀中雷威和吴地张越的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琴苑要录》),即其典型实例。雷琴传世品以北京故宫藏唐「九霄环佩」为代表,这一见解自郑岷中先生提出后,已得到众多琴人的认同。该琴琴体浑圆而厚,纳音呈长条状,突起明显,中央开有长圆形凹槽,琴声洪松浑厚,显示了盛唐琴的独特个性。张越琴,宋人认为其特点是「筒瓦样,材份轻小」(《琴书大全‧琴式》),与宽大厚重的雷琴明显有别。现在的问题是存世众多名琴中究竟是否留有张氏之作呢?目前并无定见,需要大家认真研究。譬如在体窄面圆而厚、琴声「激越而润」的几张宋琴中,特别是一张腹内留有唐款的琴,有没有可能实际上就是张琴呢?《东坡志林》曾经说过:「唐雷氏琴,自开元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就是说,即使是最有名的雷氏家族后代制作的琴,也要顺应时代的喜好和审美情趣的变异而改变家传的作法。现在研究成果认为:自中唐以后,经宋元,到明代,琴体变化的主流倾向是由宽大圆厚而狭扁,这种变化基本上是与这一阶段琴乐追求意境、情趣和韵味的艺术倾向相适应的。特别是两宋至明代,其优秀之作,如吴兆基藏百衲琴「玉玲珑」、南宋初年金远琴「雪夜冰」、吴门张氏兄弟琴(成公亮藏「忘忧」)、明万历间「风雷」琴等等,大都以琴音清静秀美为特色,更使这一倾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然在琴声的主流倾向之外,由于不同造琴工匠在形制选择和造琴工艺上的差异,再由于人们对琴声的不同爱好和选择,有人以时尚为归,以琴音清静秀美为尚;有人则崇古好古,以琴音洪松浑厚,体厚宽大的雷琴、宋琴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自晚唐历经宋元至明清,除主流琴制以外,其它摹仿雷琴、宋琴的仿古之作,也层出不穷。因此,在琴声的审美取向上,除主流倾向外,也存在着其它不同特色的琴声取向。

千百年来,琴既然是作为文人自我修养的工具而存在着,其琴声、琴韵的审美取向都是与这种内向性的功能特征相适应的。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又与佛教禅宗和儒、道思想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东方哲学在艺术审美上的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无数事实证明: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来配合。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建立在自身文化基础上的发达达文化。当前信息传递空前发达,以动为特点的西方音乐,特别是其流行音乐,正在比往昔更快的速度传播,并被年轻大众所接受。在这种文化趋于全球化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象征的琴,如何生存发展,如何使它成为建设我们民族新文化的一部份,被世界上更多的文化人所接受,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极待解决的课题。从琴声的艺术审美而言,似乎都不应失去其静而美、韵味浓的特征。有人认为「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如果在变的过程中,古琴失去了它的特点,那么它也将失去了在世界乐坛及中国文化历史上所占有的位置」(荣鸿曾《古琴与当今世界乐坛》),是很有道理的。琴声、琴韵的审美取向,当然也不能例外。

艺术欣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揭秘苹果A6处理器,科技之巅的强大内核
🎯 365bet手机

揭秘苹果A6处理器,科技之巅的强大内核

📅 07-06 👀 5401
查找蓝牙设备
🎯 365足球规则

查找蓝牙设备

📅 08-09 👀 6508
官方解释:史诗模式副本的进度锁定相关
🎯 365bet手机

官方解释:史诗模式副本的进度锁定相关

📅 10-11 👀 7472